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品(“元曲四大家”马致远四首诗文赏析)
导语:马致远出生于约1250年,字千里,号东篱,大都(今北京)人。他自幼受到儒家教育,热衷于求取功名,曾向太子孛儿只斤·真金献诗并因此而为官。
1285年,太子孛儿只斤·真金去世,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,开始了“二十年漂泊生涯”。
1295年至1297年,马致远参加了“元贞书会”,与李时中、花李郎、红字公等合作创作了《开坛阐教黄粱梦》等杂剧。
1297年至1321年间,马致远辞去官职,隐居于杭州附近,专心从事戏曲创作,表现出道家归隐思想。他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深邃,涉及咏史、叹世、归隐、闺情、叙事等题材。他的杂剧以《汉宫秋》最有影响,被后人称为元曲的最佳杰作。
马致远卒于约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,享年七十岁左右。他的墓地不详,有传说是在杭州西湖附近。

第一首《天净沙·秋思》
枯藤老树昏鸦,
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
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
《天净沙·秋思》以极为简洁的语言,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,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、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。被誉为“秋思之祖”,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。
这首曲子的结构十分精巧,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,一共列出九种景物,言简而意丰。
最后两句则由动词开头,突出了主人公的动作和心境。
这样的对比,使得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。
第一句“枯藤老树昏鸦”,写出了天色黄昏、乌鸦归巢的景象,暗示了作者的孤寂和落寞。枯藤、老树、昏鸦都是不祥的符号,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。
第二句“小桥流水人家”,写出了小桥下清澈的流水和桥边温馨的人家,形成了与第一句的鲜明对比。
这里的流水和人家都是生机和温暖的象征,反映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第三句“古道西风瘦马”,写出了一匹瘦弱的马在古老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,顶着寒冷的西风。
这里的古道、西风、瘦马都是悲凉和凋零的意象,表现了作者漂泊无依、倦于奔波的心境。
第四句“夕阳西下”,写出了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刻,暗示了作者生命的衰败和无望。
这是一个转折点,从此开始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。
第五句“断肠人在天涯”,写出了主人公在遥远的地方痛苦地思念故乡,感到无尽的悲哀。
这是全曲的高潮,也是全曲唯一出现主语和宾语的一句。
断肠人是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,天涯是指遥远而陌生的地方。
这两个词都是中国文学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的词汇,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色彩。
《天净沙·秋思》是一首充满哀愁和抒情性的散曲,它以极少的字数,创造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意境,展现了作者高超而独特的艺术才华。

第二首《寿阳曲·江天暮雪》
天将暮,雪乱舞,
半梅花半飘柳絮。
江上晚来堪画处,
钓鱼人一蓑归去。
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冬日的一幅雪景,以简洁明快的笔法,展现了江天暮雪的壮美和渔翁归去的情趣。
词人运用了几个对比手法,如“天将暮”与“雪乱舞”,“半梅花”与“半飘柳絮”,“堪画处”与“一蓑归去”,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。
词人还巧妙地借用了梅花和柳絮的意象,既表现了雪花的形态,又寄寓了词人的高洁和飘逸。
最后一句“钓鱼人一蓑归去”,则点出了词人对渔翁的羡慕和自己的隐逸之志。

第三首《蟾宫曲·叹世二首》
咸阳百二山河,两字功名,
几阵干戈。
项废东吴,刘兴西蜀,
梦说南柯。
韩信功兀的般证果,
蒯通言那里是风魔?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;
醉了由他!
东篱半世蹉跎,竹里游亭,
小宇婆娑。
有个池塘,醒时渔笛,
醉后渔歌。
严子陵他应笑我,
孟光台我待学他。
笑我如何?倒大江湖,
也避风波。
《蟾宫曲·叹世二首》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散曲。
作者借用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,表达了对功名事业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。
这首曲子语言流畅,意境深远,富有豪放派的风格。
第一首曲子从“咸阳百二山河”开始,写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,以及楚汉之争的兴衰成败。
作者用“两字功名”概括了秦汉诸侯争霸的动机,用“几阵干戈”形容了战争的惨烈和无常。
接着,作者列举了刘项、韩信、蒯通、萧何等历史人物的命运,都是因为功名而起而亡,都像“梦说南柯”,不过是一场空幻。
作者以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道出了历史的无情和人心的难测,
以“醉了由他”表明了自己对世事的超然和不问。
这首曲子把人们带入了熟悉的历史场景,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做出了深刻的感慨。
第二首曲子从“东篱半世蹉跎”开始,写作者自己在竹林小屋中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。
作者用“竹里游亭”、“小宇婆娑”、“有个池塘”等细节描绘了自己的居所,用“醒时渔笛”、“醉后渔歌”等动作表现了自己的心境。
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彻底隐居,但也能像孟光那样在江湖中避风波。
作者用“笑我如何”表示了一种自嘲和不在乎的态度,用“倒大江湖”暗示了一种隐忍和无奈的心情。
这首曲子把人们带入了幽静的田园风光,用优美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一种闲适恬淡的境界。
《蟾宫曲·叹世二首》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散曲,它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,也体现了元代散曲豪放派的特色和风貌。

第四首《寿阳曲·远浦帆归》
夕阳下,酒旆闲,
两三航未曾着岸。
落花水香茅舍晚,
断桥头卖鱼人散。
《寿阳曲·远浦帆归》是一首小令,描绘了一幅江南水村黄昏归舟的美景,表现了渔人劳作后的闲适生活。
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所作的《潇湘八景》组曲中的一首,与宋代宋迪的潇湘八景山水画相对应。
这首小令语言简洁,意境优美,有如一幅水墨画,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这首小令分为两句,前一句写远浦帆归,后一句写断桥渔市。
前一句用“夕阳下”点明了时间和气氛,用“酒旆闲”写出了水村小镇的宁静和闲适,用“两三航未曾着岸”写出了江上渔船归来的动态和渔人的不急不躁。
后一句用“落花水香茅舍晚”写出了水村的美丽环境和渔人的安逸居所,用“断桥头卖鱼人散”写出了渔市结束后的寂静和渔人回家休息的情景。
全曲以景物为线索,以动静相衬,以疏密相间,以近远相映,构成了一幅清淡而旷远的江南风光图。
作者善于在“无字处”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。例如,“两三航未曾着岸”四字隐含着“帆归”之意,船是向岸边驶来,只是尚未靠岸罢了,这同扬帆远去或船行中流的情景是不同的。
从全曲的两幅画面来看,前者写航船未归,后者写“卖鱼人散”,二者之间有靠岸、卸鱼、卖鱼等多个环节,但作者同样把这些环节交给读者通过想象去完成,他只给人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、清淡闲远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景。
作者在音韵方面也颇具匠心。
在古代诗词曲赋之中,音韵效果始终是作者表情达意、创设意境的手段之一。
马致远也精通于此道,比如他以声母为“X”的词语表达“轻柔”效应,在曲中,“夕阳”之“夕”,“酒旆闲”之“闲”,“水香”之“香”,都用来表现或轻柔或闲远或柔美的情致。
在这首小令中,作者运用了近景与远景、动态与静态、密集与稀疏等对比手法,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。
例如,“酒旆”是近景,“两三航”是远景,“未曾着岸”是动态,“酒旆闲”是静态,“落花水香茅舍晚”是密集,“断桥头卖鱼人散”是稀疏,这些对比都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韵味。

总结: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、散曲家、散文家,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。
马致远的诗文多以写景为主,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,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红尘的厌倦。他善于运用细节和对比来刻画景物,使之富有生动和韵味。
诗文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,多用名词性词组和平仄相间的句式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。他还善于在“无字处”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,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。
诗文思想内容丰富深邃,涉及咏史、叹世、归隐、闺情、叙事等题材。他既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和评价,也有对自己生活和心境的抒发和反思。他的诗歌既有悲壮和豪迈的气概,也有清新和闲适的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