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曲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?阳曲大王庙,我国无梁减柱建筑典范
北倚丘陵,西临沟壑,设计精美、造型独特的阳曲大王庙,位于太原市阳曲县城东约20公里的范庄村。这座孤零零的庙宇建于村庄侧畔,不仅有优美感人的传说,还是我国古代无梁减柱的建筑典范;庙内生动的壁画,更被称作是太原市仅此一例的“明代民俗信仰壁画”。
1986年,这处孤体建筑便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本期《山西青年报》带大家解密无大梁、不设柱的神奇古建。

供奉“赵氏孤儿”赵武
大王庙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,曾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建筑群。旁边矗立着唐代建筑明禧寺、清代关帝庙等,庙宇延绵,最繁盛时达到30间殿堂。后来因为自然灾害及战火,除大王殿外,很多建筑损毁。大殿内外遗存的碑石、碑额、龟趺、柱础、石幢等文物遗存记录了那段历史。
从寺庙残碑上的 “藏山行祠”“藏山神庙”“屠岸贾”及“赵孟”等字句中可见,大王庙原本是一座儒家祠堂,后改为庙。“大王”即是盂县藏山“赵氏孤儿”中的“孤儿”赵武。
古人念及赵氏一族忠正刚直,且感念公孙杵臼、程婴、韩厥等的大义救主,尊赵武为神。后来,因为赵武幼年藏匿的山洞旁有一处滴水崖,崖上积水成潭,故而人们就将赵武尊为雨神。历代帝王均为赵武修庙建碑,并封赵武为“翊化”“神佑”之神,专司雨神之责。明景泰五年 (公元1454年),山西境内大旱,但藏山一带的百姓却 “经躬拜祈祷果获圣水”。周边百姓纷纷前往祈神求雨,果然“有求必应”。明成化三年(公元1467年),范庄村一带又逢大旱,村民赶往藏山燃香祭祀,果获圣水。于是,周边百姓便在村西北处建庙一座,名“藏山行祠”。后来,人们将此庙改称为“大王庙”,专门供奉“大王神”,既为感激赵武之功德,也为日后祈雨便利。
三教合一古建筑群
根据碑文记载,大王庙的南面,本有面阔3间的过殿,叫“马王殿”。大殿两侧,没有传统的配殿,四面全是夯土做的围墙。殿的前面,则是砖砌的拱形山门。庙宇依坡而建,坐北朝南,北高南低。顺着东侧的旁门,通向明禧寺、关帝庙等。延绵的庙宇,以大王庙为中心,组成了儒、道、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。
如今仅存的大王庙,建在一处高60厘米的砖砌平台上,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。大殿面阔、进深均为3间,边长9.7米,平面呈正方形。大殿墙体为“金镶玉”的包砖墙砌法,即外表为侧砌一顺一丁错缝砌法,里面为土坯整侧砌。庙的两侧,开破子直棂窗,中间为六抹格子门。殿顶为单檐歇山顶,素面脊,正吻为龙头形,殿檐四周置单翘单昂斗拱,垂脊上琉璃套兽,整个建筑显得端庄朴实。
庙宇由前后两个院组成,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、仪门、碑房、戏台、钟楼、鼓楼、正殿和后殿。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,中轴线两侧不设廊室、配殿等附属建筑,显得视野广阔、气势雄伟。
台基与乐楼相连,高出地面1.18米,上饰有石栏。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,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,演出时架木板则变成一个平整的台面,有良好的视野。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年)建,面宽3间,进深5椽,歇山卷棚式屋顶,共有12根木柱支撑。


正殿使用“减柱造法”
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,保存完好,正殿有3间,面宽16.4米,进深10.8米,平面布置几成方形,殿身四周有回廊,大殿的整体为木结构,从底到顶由台基、屋架、屋顶3部分组成。台基不高,由青石砌成;屋架的木制精巧,曲形斗拱,层层叠架,屋顶为单檐歇山顶,分布着五脊六兽,出檐深远,气势磅礴。
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,柱上施以梁柱,构成屋架,沿柱而砌墙,再在上面开设门窗。四周的木柱,微微向内倾,置成“侧角”,角柱稍高。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、柱、枋三者受力均匀,紧密结合,以增加稳定性。柱础石雕,刻功精细,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,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。
大殿内部空间敞亮,使用了“减柱造法”,这种手法出现于辽代,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,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。这种做法到金元时期运用比较普遍,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,殿内无一明柱,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,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,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,为设置神龛和塑像,提供了宽敞的场所。
后殿斗拱形制多样
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,丹青满壁,山水人物栩栩如生,泥塑神像风度翩翩,整座殿宇富丽堂皇,煞是壮观。可惜的是,彩塑和壁画已全部毁损。
目前,最有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。据专家鉴定,此殿属辽代建筑。后殿共3间,坐北面南,通体面宽12.1米,进深6.6米,鸱尾高6米,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。七檩四椽、五脊六兽,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,梁、柱、栏、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,构筑稳固。其斗拱形制多样,上下相异,柱头与补间不同,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,每瓣微向内弧,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