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身份证为什么有汉字(如今身份证上仍要写汉字名)
众所周知,从端午节到农历春节,甚至连汉服文化,韩国都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遗产名录,因此韩国也被成为“偷国”。
然而,韩国偷来偷去,却不想偷汉字。对韩国来说,虽然汉字在朝鲜半岛上使用两千多年,但它始终带有强烈的中华文化烙印。

正因如此,汉字的存在让韩国觉得自己的文化缺乏独立性,仿佛自己没有历史,没有文化,这种心理促使韩国决心要摆脱汉字的影响。
于是,韩国开始去“汉字”化,但是实行三次,都没能成功,直到现在,韩国人身份证上都还有汉字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韩国无法废止汉字?

汉字的起源与朝鲜半岛的渗透
公元前108年,汉朝在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,那时候的朝鲜半岛还处于诸侯割据状态,多个小国各自为政。
四郡的设立让汉字作为行政管理的必需品传入这些小国,接触到汉字之后,当地的知识分子和贵族阶层很快意识到,掌握汉字是学习我国先进文化、巩固自身权力的重要手段。

于是,汉字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朝廷内部,而是逐渐渗透到贵族、学者之中。
新罗王朝时期,朝鲜半岛经历第一次大规模统一。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汉字,并成为官方语言和文化教育的核心。
那时,在宫殿与官署内,随处可见的文人学士们手持竹简、纸张,用毛笔书写汉字。后来,新罗政权为加强统治,全面推行汉字作为唯一的官方文字。

当时,朝鲜半岛的贵族和官僚们,几乎人人都通晓汉字,他们还学习我国的经典著作,模仿我国的礼仪制度,甚至在服饰、建筑上也逐渐带有我国的影子。
期间,汉字不仅用于官方的诏令、文告和史书编纂,还在民间广泛传播。庙宇中,僧侣们用汉字抄写经文,村落里,书生们用汉字创作诗歌,民间百姓也开始学会简单的汉字,作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。
在这个时期,能够掌握汉字的文人、官员在社会上拥有更高的地位,不会使用汉字的人则往往被视为不具备文化素养。

高丽王朝时期,贵族阶层和知识分子们对汉字的使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甚至有人认为,如果不懂汉字,就无法理解高丽王朝的文化精髓。
期间,他们还用汉字编纂出《三国史记》,这部书不仅记录朝鲜半岛各个国家的历史,还融合大量的汉文化元素,成为当时文人学士争相学习的典范。
同样,《三国遗事》这部私家史书,也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完成的,这些史书的编纂和传播,让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。

三次废止汉字的风波与失败
1894年,我国经历甲午战争之后,国力衰微,附属国朝鲜名义上虽摆脱清朝的控制,但事实上却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。
为彻底摆脱与清朝的联系,同时向新主子日本示好,朝鲜国王李熙下令废止汉字,推行纯韩文的使用。
可那个时候,由于绝大多数的官方文件、法律条文、教育教材以及民间交流都依赖于汉字,离开汉字便无法正常运转。

即使是那些被派往日本学习新知识的青年才俊,也无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影响,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仍然依赖汉字的使用。
最重要的是,日本对朝鲜人是否使用汉字并不在意,毕竟日本自己的文字体系中也保留大量汉字。
于是,李熙的这一废止汉字的命令并未得到日本的全力支持,加之朝鲜社会对汉字的依赖,这次废止行动最终草草收场。

1945年,随着日本的投降,朝鲜终于摆脱殖民统治,后在冷战下,成立韩国。独立后的韩国政府在高涨的民族自尊心驱动下,第二次尝试废止汉字。
这一次,废止汉字的理由不仅是摆脱与我国的文化联系,还受到西方文化,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。
于是,在美国对韩国的扶持下,韩国内部开始兴起“表音字”优越论,认为韩文的使用更符合现代化潮流,应当彻底摆脱汉字的影响。

为此,韩国成立“汉字废止会”,由李克鲁等人领导,他们极力推动韩文普及,甚至影响“朝鲜教育审议会”,让该机构在中小学教材中废除汉字。
随后,韩国国会还通过“韩文专用法”,要求所有公文都用韩文书写。然而,汉字早已深入韩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,许多法律条文、历史文献和日常表达都依赖汉字。
强制推行韩文反而导致识字率的下降,导致许多成年人突然间发现自己成“文盲”。

即使是在小学教育中成功推行韩文教学,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后仍然需要面对大量的汉字,尤其是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职业领域,汉字依然不可或缺。
最终,面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弹,韩国国会在1949年被迫通过一项“紧急动议案”,允许在国民学校中教授一些简单的汉字,第二次废止汉字运动的失败。
1968年,时任总统朴正熙为巩固其政治地位,推出“韩文专用”政策,希望通过这一措施赢得民众支持。

相比前两次废止行动,朴正熙显得更为果断,他下令在1970年全面实施“韩文专用”,并推出详细的政策指引。
根据这项政策,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必须用韩文书写,政府还大力推广韩文的普及,甚至开发韩文打字机,以应对现代办公需求。
韩国政府还禁止在教科书中使用汉字,并且要求用韩文来翻译汉字书写的古典文献。这一系列措施看似雷厉风行,然而,汉字在韩国社会中的根深蒂固性却使得这些政策的实施困难重重。

这导致即使韩文逐渐成为韩国社会的主要书写语言,但汉字依然在许多领域不可或缺。特别是在姓名的书写上,韩文的同音字问题让汉字无法完全被取代。
1972年,韩国一度恢复汉字教育。
1997年,亚洲金融危机后,韩国在经济上重新依赖我国市场,汉字在韩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恢复。
2005年,韩国正式废除“韩文专用法案”,汉字重新回到官方和民间的使用范围中,韩文和汉字的混用成为现实。

现代韩国文化中的汉字地位
如今,韩国社会逐渐接受汉字与韩文共存的现状。许多古典文学、历史文献、宗教经典等,依然使用汉字书写或大量引用汉字。
除教育和文化领域,汉字在韩国的商业和法律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。许多企业在品牌名称、广告宣传中依然使用汉字,特别是在需要强调传统、权威和信任感的场合,汉字的使用更为普遍。

此外,韩国的法律文件和合同中,为避免歧义和误解,通常会保留汉字的书写,作为对韩文表述的补充。
在学术研究方面,汉字更是不可或缺。韩国的历史学家、文学研究者、语言学者等,仍然需要精通汉字,以便能够阅读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经典作品。
同时,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许多韩国企业为开拓我国市场,纷纷加强汉字和汉语的学习,汉字重新成为许多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。

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,韩国的教育体系在强调韩文教学的同时,也开始逐步恢复汉字的学习。
在中小学阶段,简单汉字的教学已经成为必修内容,部分高校甚至开设专门的汉字研究课程,以满足社会对汉字人才的需求。
结语
韩国一边拼命想要摆脱汉字的影响,一边又在努力“偷”端午节、春节、汉服等我国传统文化。

说白了,这种行为就是心里不平衡的表现。他们明知道自己的文化底子不厚实,却又不愿意承认中华文化的影响,于是才会想着搞点“小动作”来宣示“独立性”。
然而,文化这东西,跟着时间走,早就成骨子里的东西,不是想抹掉就能抹掉的。因此,韩国人即使再努力,也不得不在身份证上写上汉字名字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的文化实力。所以说,咱们得好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。